-
客服邮箱:service@bcjy6.com
-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9:00-17:00(节假日休息)
-
公司地址:香港上环皇后大道中183号中达大厦9楼901室

汇凯APP下载
Android:v4.9.3 iOS:v1.0.1
国际金本位制正式崩溃于1931年9月21日,这一天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,标志着这一运行了近一个世纪的国际货币体系走向终结。这一历史性事件不仅重塑了全球金融秩序,更直接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进程。本文将深入剖析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的具体时间节点、根本原因、连锁反应及其对现代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。
国际金本位制作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主导全球的货币体系,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:
1931年9月21日11时,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·斯诺登正式宣布英镑与黄金脱钩,这一决定源于:
时间 | 事件 | 影响 |
---|---|---|
1931.9 | 英国放弃金本位 | 英镑贬值30%,26个国家跟随放弃 |
1933.4 | 美国放弃金本位 | 美元贬值40%,罗斯福新政开始 |
1936.9 | 法郎区瓦解 | 最后坚守金本位的国家退出 |
金本位制存在"特里芬难题":全球经济增长需要货币供应增加,但黄金产量有限(1900-1930年黄金储备年均增长仅1.5%),导致通货紧缩压力。
1929-1933年期间:
各国为保护黄金储备,竞相提高利率(英国基准利率从2.5%升至6%),反而加剧经济萎缩。
放弃金本位的国家经济恢复更快:
直接催生了:
英国作为体系核心国家,其放弃金本位引发多米诺效应,一年内影响国家数量超过体系总数的60%,实际上宣告了国际金本位制的死亡。
美国拥有世界40%的黄金储备(1933年约40亿美元),坚持更久。但1933年银行危机导致单日流失黄金3.7亿美元,迫使罗斯福发布6102号行政令。
目前没有任何主要国家实行完全金本位。部分国家(如俄罗斯、中国)增加黄金储备占比,但主要作为外汇储备多元化手段,而非回归金本位。
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进入新纪元,其经验教训深刻影响着当代货币政策制定。理解这一历史转折点,有助于我们把握现代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与未来发展方向。